寨卡病毒
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,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,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。分為非洲型和亞洲型兩個亞型;目前在美洲地區流行的為亞洲型。1947 年,首次在烏干達Zika森林恒河猴體內分離出 。1952年,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。同屬的病毒:登革病毒、乙腦病毒、黃熱病毒等。
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詳,但黃病毒屬的病毒一般不耐酸、不耐熱。60℃30分鐘可滅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鈉、脂溶劑、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均可滅活。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自限性急性傳染病。無癥狀感染很常見,感染者約20%發病,臨床癥狀溫和,一般持續2-7天,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罕見。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皮疹、發熱、關節痛或結膜炎等。嬰幼兒感染病例還可出現神經系統、眼部和聽力等改變。目前尚無疫苗和特異性抗病毒藥物。
一、寨卡病毒感染致神經系統疾病
WHO(2016年4月7日):基于現有觀察性研究、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,寨卡病毒感染可導致小頭畸形、格林-巴利綜合征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已達成強烈科學共識。6個國家或地區報告發生寨卡病毒感染致小頭畸形。13個國家或地區報告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格林-巴利綜合征
已發表文獻研究表明:法屬波利尼西亞的研究估算結果,孕婦妊娠頭三個月感染寨卡病毒,其胎兒小頭畸形患病率最高,約為1%。巴西初步研究結果提示,孕婦頭三個月感染寨卡病毒并出現寨卡病毒病癥狀,胎兒小頭畸形患病率為22%。法屬波利尼西亞:寨卡病毒感染者并發GBS概率為2.4/萬
二、傳染源與傳播途徑
傳染源:患者、無癥狀感染者、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
1、蚊媒傳播:帶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。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,其后再通過叮咬的方式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。
2、人與人之間傳播
母嬰傳播:包括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,或孕婦分娩過程中傳播給新生兒。乳汁中可檢測到寨卡病毒核酸,但尚無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的報道
性傳播:可通過性傳播,目前報道的少量病例均為男性患者感染女性性伴,尚無證據表明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可將病毒傳播給其性伴
血液傳播:可能通過輸血傳播,目前已有可能經輸血傳播的病例報告
3、傳播媒介—伊蚊
蚊媒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,白紋伊蚊、非洲伊蚊、黃頭伊蚊也可能傳播該病毒。我國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蚊種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。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縣及火山巖地區,廣東雷州半島,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、德宏州及臨滄市,以及臺灣嘉義縣以南及澎湖縣部分地區。白紋伊蚊廣泛分布于遼寧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西藏一線及以南廣大區域。
三、潛伏期和傳染期
潛伏期:目前該病的潛伏期尚不清楚,有限資料提示可能為3-12天。
傳染期:患者的確切傳染期尚不清楚,有研究表明患者發病早期可產生病毒血癥,具備傳染性。病毒血癥期多為5-7天,一般從發病前2-3天到發病后3-5天,部分病例可持續至發病后11天?;颊吣蛞嚎蓹z出病毒,檢出持續時間長于血液標本?;颊咄僖阂部蓹z出病毒,病毒載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標本。病毒在患者精液中持續檢出時間長,個別病例發病后62天仍可檢出病毒核酸。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確。
中國實驗室檢測研究提示:寨卡病毒病病毒血癥持續時間可能在10天以內。發病10天以后血清中不易檢測到病毒核酸?;颊吣蛞褐写嬖诓《竞怂?,且持續時間長于血清?;颊咄僖褐写嬖诓《竞怂?,可能持續時間長于血清,病毒載量可能高于血清。
四、人群易感性及發病季節
包括孕婦在內的各類人群對寨卡病毒普遍易感。曾感染過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。
發病季節特點:寨卡病毒病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。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。
上一篇:黃熱病
下一篇:跳蚤怎么消滅